top of page

形.色.紋.韻
 

習慣以多媒材來體現心象的當代藝術,若還能發掘出什麼洛下新風,就屬黎志文典麗疏放的藝術形態最能符合當代的審美調性,不論石雕或繪畫,無不在形式的轉變上融鑄厚實的波磔意韵,溫潤的大理石或穩定的青斗石,在橫平豎直的雕鑿下嫻熟的傳達主觀抒情,立體與平面所透射的工整溫雅,更包含了深遠的景觀物象。

黎志文的創作媒材以石雕最為常見,許多是取自中國大陸的青斗石,這種石材因具有斑晶顆粒細小、質地細密結實並富延展不易斷裂的特性而受青睞,在創作過程中儘量保存石材的整體外觀,中間處獨步古今的開闢一條路徑來,使得今古傳承有緒,而粗獷峻峭的錐型體,則在橫切面的山壁鑿出一方洞窟,深具拙趣的結構意向開闊,顯現落落自得的大器,大理石的舒麗典雅在粉色依光裡有自四面八方湧來的秀逸,雕刻在黎志文的手上片石不遺,自古代的遺緒中探尋當代的新意。

雕刻有既定的形式,而如何在平面上表現出立體石雕之質感則是另一項考驗,黎志文曾自述,自己的紙上作品有來自魏碑的神髓,出自北魏時期文體的出鋒、方截,以及線性之間滿是衝撞的力感,最具豪健雄強的審美印象,既充滿裝飾美感同時體現時代的精神與氣息。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紙上創作所使用的工具並非一般的排刷或畫筆,而是些日常隨手可得的清潔用具,在他的手中柔和、深沉、細膩的律動之後,立意準確講究典雅古韻的作品即呈現我們眼前,這些神奇直溯古代雕塑的高妙。

石雕可謂藝術創作中的一門重工業,黎志文選擇石材為介質,因感受到媒材的直接性,手與材料間、觸感與體感間的緊密性,在臺灣以石雕創作而聞名者幾稀,尤其在學術的狹長綠蔭裡仍創作不輟,從哲學與觀念之間來實證自我的思惟,西方的藝術法則裡堅定了東方美學的回歸,從黎志文的作品裡看到古拙的見解與當代藝術兼備的旨趣。

403 台中市西區存中街172號

  • Facebook Cle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