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意|葉竹盛 2017-2 / 11—3 / 12
葉竹盛 /創作自述
也許以前我會畫一幅風景或是人物來表達對美的看法,但是,現在它不再構成感動了,為什麼?是否內在的質也在改變?不錯,現象的變化無窮,當捕捉了現象之後,呈現迷惑、矛盾終究難以克制內心的衝突。又希望能掌握其本質,而不是莫測高深難懂的哲理,很簡單,活生生的生活體驗;有情感、生命。如果以某一具象的表達,會覺得缺失許多,不能包容所有的觀念,看似明確卻是模糊,因此,造成我表達上相當為難。
一九八二年曾以普普的作風,符號藝術,雖然性格上有點類似,仍然辭不達意。因為太重視形式及符號的象徵意思,缺乏意念的強化性,無法掌握內涵及技巧的一致性。後來台北春之藝廊的「異度空間」展,為改變作風的轉捩點;開始對材質和空間問題(物理空間)有了新的認識。
記得在西班牙,旅行時常拍攝自然留來的痕跡如牆、門、窗及有觸覺感的物質,雖然非常喜愛,可是沒有很明顯在作品中出現。而到現在以前所留的意象纔和創作結合。對作品的展示空間更加注重,作品與空間的關係?與觀眾的關係?經過觀察研究,然後展現。尤其重視創作過程的享受及經驗,它常觸發我新的發現,也提升了作品內涵、風格。

無常37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3

無常25
丙烯 116.5cmX91cm 50F 2013

萌44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4

萌32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4

萌28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4

改變40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6

萌40
丙烯 油彩 116.5cmX91cm 50F 2014

萌17
丙烯 130cmX162cm 100F 2014

成真21
丙烯 油彩 130cmX162cm 100F 201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