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無界。跨域。|傅作新個展 2017- 4 / 29—6 / 11
傅作新即將在2017年的上半年分別於台灣台中、中國上海推出新作個展,對他而言,這將會是一個重要轉折。在開展前夕,來到傅作新位於台中的工作室,田間小路曲折,畫室隱身在鐵皮工廠區之中。這次聽傅作新從學生時代聊起,一直到他最新、尚未公開曝光的新作品,畫室架上擱著數幅有待完成的畫作,湊近畫布,些許微妙浮起的肌理,別有一番耐看的雅致。
1971年出生於台中縣和平鄉的傅作新,從復興商工繪畫組畢業後,並沒有繼續走向學院,反倒是進入台中一間畫廊工作,一方面開始熟悉了畫廊事務,另一方面他也沒將畫筆放下,1992年作品參加第47屆全省美展,榮獲了油畫部第一名的殊榮;1993年繼續參展,獲第48屆全省美展油畫部第二名,以及第20屆台北美展油畫部第一名、第5屆台北縣美展平面類首獎;1994年又獲第49屆全省美展油畫部第二名,並得到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獎,當年他年僅二十四歲。
當時仍在帝門的陳秀玉建議傅作新前往法國學習,他也認真地當一回事,絲毫不懂法文的情況下,就前往了巴黎,一待待了三年,對巴黎懷抱太過美好的想像,在他抵達之後破碎,真正生活於其中的巴黎,和旅遊書上介紹的巴黎截然不同,這些文化衝擊都化為傅作新的繪畫養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需要再回去法國學習。」
因此,回台灣之後相隔幾年,傅作新又再度出發巴黎2003年至2005年間,在法國凡爾賽市立藝術學院版畫系以及巴黎Contrepoint版畫工作室學習。很多時刻,人必須要抽離開慣有熟悉的環境才能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傅作新就是一例,在巴黎期間的一位老師告訴他:「我看你畫得已經很好,但我看不到真正的你!全部都是我們國家的影子,其實你也不用來學了!你是從亞洲來,如何能讓老師看到關於你的東西呢?」簡直是一語點破傅作新沒有看到的盲點,於是他開始往自己的文化、往自己的內心,找尋屬於東方、屬於真正自我的特色,最後他成功地找到了讓法國人佩服的表現方式,也讓他在三年級就榮獲在校內舉辦個展的機會。「我在台灣學習西方的油畫技巧,又從法國找回東方的文化元素,沒有這一趟,自己還真的很難發掘出來。」
在2016年以前,我們較熟悉的傅作新的油畫作品,充滿黑、灰、白色調,給我的感覺相當低調、低溫、沉默,有時甚至還趨近於攝影,也趨向當代新水墨,他所描繪的對象幾乎都是樹林,一整片空無一物且瀰漫霧氣的樹林。這與他後來幾年在日本的生活有深刻的連結,經常漫步於日本的森林中,這份「森林裡的寧靜感」,正是傅作新欲透過畫作來傳遞的訊息。他說:「日本文化又跟我們不太一樣,我在法國學習到按部就班,在日本則學習到精進,必須鑽得更深,也更會去思考內心的想法。」
然而,傅作新的作品並非在近一、兩年才變化成這麼多豐富的色彩,在2012年左右,「堆疊:色彩主義」便開始出現顏色濃烈的底色,在塗有底色的畫布上,運用筆觸堆疊出一層又一層細密猶如葉脈網絡的枝枒,相較之下,原本的寧靜感頓然變得活潑,心情也開始雀躍,各種思緒則如落葉繽紛而飄散不止。
回看傅作新在2016年的個展「月之花」,很顯然地,從「堆疊:色彩主義」繼續延伸、變化,畫面開始出現了具象物體,比如花卉(牡丹)、鳥類(綠繡眼)、蝴蝶等,原先的森林退到了畫布底層,而這些動植物則宛如拼貼般,漂浮在畫面的最上層,透過這些極細膩寫實的元素,便可看出傅作新的寫實功力。除此之外,畫面還有宛如浮雕般的油彩肌理,藉此打破純平面的視覺效果。
儘管生命偶爾是峰迴路轉,但傅作新的創作發展卻是依據時光而線性般地蔓延而下,逐年以來的作品可看出他一路走來的中心脈絡,和求新求變的自我突破。在我看來,這些變化都不是刻意而為,是內心自然湧現的一種渴望,是不願安於沈溺在同一風格的停滯,如此的創作動力,引領著傅作新往前,在即將於台中樸石藝術與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開的個展上,讓觀者看見更不一樣的傅作新。 文 / 李依依

30F 91×72.5cm 油彩、畫布 2017

100P 162×110cm 油彩、畫布 2017

30F 91x72.5cm 油彩、畫布 2017

30F 91×72.5cm 油彩、畫布 2017

100F 160x130cm 油彩、畫布 2016

50F 100x100cm 油彩、畫布 2017

150F 260×133cm 油彩、畫布 2017

10F 45.5x45.5cm 油彩、畫布 2016

100P 162x112cm 油彩、畫布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