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今夕是何夕|鄭在東個展 2017- 3 / 18—4 / 23

鄭在東的畫作是有強烈本土性的、這點毋置疑。《北郊遊踪》、《台北遺忘》、 《北投風月》一系列的畫作也的的確確和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懷舊心緒論暗合符節。在前瞻茫茫,現實漾漾的不安中,許多人都相信只有回頭整理失憶壓抑的過去,才是唯一的救贖。在這一點上,鄭在東沒有刻意去迴避時代及潮流,然而他的表現完完全全摒棄了客觀的重構,只是覆按自己的形踪,消遣自己的友朋,這是他不需另作解釋,另行外覓的「自我歷史」。

看見在歷史裡的自己,或者說:看見在生活時間累積裡不斷變形卻又可以尋繹面貌的自己,這是最近幾年鄭在東畫作的總主題,中心關懷。繪畫,作品像是一面鏡子,當我們對自己的形貌有所好奇、疑惑時,只有透過鏡子才能看清自己。鏡子,鏡影在鄭在東的作品裡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倒是畫龍點睛地提供了我們一個趨近他主體追求的暗示。拉康(Jacque Lacan)的鏡像理論特別指出我們意識無可避免的被動性,我們不可能全無所憑地感知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與外界的分野,我們甚至無法用視覺感官完整地看到自己,所以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想像,一定得要經過一道折射的手續,把主體投映到某個物體上,再經由認識某個物體來認識自己。 節錄 / 楊照

403 台中市西區存中街172號

  • Facebook Clean
bottom of page